进入冬闲时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鹤峰县农作物主要种植区本应是一片静谧,但田间却随处可见忙碌捡拾废旧地膜的身影。曾经,农用地膜的使用为当地农业带来了巨大的效益,然而,随着其普及,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浮现,“白色污染”成为了摆在眼前的一道难题。如今,鹤峰县积极探索废旧地膜“以旧换新”回收利用模式,为解决这一问题找到了新的出路。
早在20世纪90年代,农用地膜便在当地大面积推广,助推旱作农业扩面提质、稳粮增产。截至目前,鹤峰县年均地膜覆盖面积约7.58万亩,年使用地膜量约230吨,地膜在全县农业生产中已不可或缺。但残膜的危害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果直接将残膜还田,会破坏土壤结构、降低耕地质量,致使作物减产;残膜绕犁,会影响农机作业,还会污染农村环境,危害牲畜健康。随着地膜使用量的不断增加,农田残膜量也在增长,“白色污染”不断加重,解决地膜回收难题迫在眉睫。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2023年,鹤峰县农业农村局成功申报地膜科学使用回收项目,计划采用加厚地膜和生物降解地膜来解决地膜污染问题,降低地膜风化破损率和回收难度,从源头上保证地膜的可回收性。”鹤峰县农业农村局农业环保办公室赵恃立介绍道。
那么,田间地头捡拾回来的地膜要运往何处呢?
11月28日,鹤峰县废旧地膜回收工作启动现场会在中营镇红岩坪村召开,会上讲解了“以旧换新”运行模式。
废旧地膜“以旧换新”到底怎么个换法?
12月4日,记者来到中营村,“中营镇废旧地膜回收点”的红色条幅十分显眼,屋内围满了前来上交废旧地膜的农户,工作人员逐一核验、开票、填写“以旧换新”台账。这里由武汉华丽环保产业有限公司委托鹤峰县池娃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为废旧地膜回收网点,工作人员严格把好回收地膜质量关,对合格地膜称重后做好台账记录,按照“以旧换新”的规则,废膜可以按照10:1的比例兑换新膜。
“现场交膜要严把回收地膜质量关,抖土、晾晒这些环节不可少,对合格地膜称重后还需及时做好台账记录。”鹤峰县池娃子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覃玉池说。
“能免费换新膜,回收旧膜我们老百姓肯定积极。”中营村二组村民侯德顺笑着说。
通过这种“以旧换新”的模式,实现了多方共赢。对于农户来说,能免费换新膜,不仅解决了废旧地膜处理的问题,还节省了购买新地膜的成本,积极性大大提高。对于企业来说,通过回收废旧地膜进行二次环保加工,可以实现资源的再利用,获得经济效益。对于整个社会而言,这一举措有效治理了农用土壤和农村环境污染,提升了耕地质量,促进了绿色农业经济的发展,加快了乡村全面振兴的步伐。
“谁生产谁回收,谁使用谁回收,一方面要有政策引导,另一方面也需积极培育农膜回收市场,让废旧地膜资源化利用成为企业自发的市场行为。”鹤峰县农业农村局的工作人员表示,通过政策扶持,让企业主动作为、让农户广泛参与,鹤峰县的废旧地膜回收利用工作正稳步推进。
来源:云上鹤峰
特约记者:周琦
一审:肖琴
二审:辛妍
三审:贺政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