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明斌
我小的时候,过年期间年年停电,那时家里唯一的电器就是电灯泡,因此,没电似乎也并没有影响到我们的心情。
随着年的将近,我们几乎是在读秒中度过的。团年时,一家人围坐在火炉旁,火炕里注定有一根粗大的木头,据说过年时火炕里烧的木柴越大,第二年喂的猪就越大。父亲总是早早的在柴山上把过年烧的柴选好,我们这里七月是不砍柴的,七月砍柴后树兜不会发芽。于是七月一过,便把这棵大树砍倒,然后任其在山上褪去水分,下雪后我们便一起上山把它弄回家。
年终于到了,而我们却无事可做,除夕夜,所有人都围坐在火炉旁听祖父摆古。据祖父讲,如果往前追溯,我们这支陈姓家族却来源于江西的义门。义门陈从唐代开始聚族而居,到宋仁宗年间已历十五代三千九百多人。祖父讲的“百犬同槽”“一犬不至百犬不食”就是描绘这个家族鼎盛时期的情景。
这个家族在唐宋时期被树为忠义孝悌的典范,后由于家族不断壮大而给统治集团带来危机,于是在包拯等重臣的建议下,朝廷以忠孝典范教化民风为由把家族分为291家遣往全国各地,湖南澧县的陈氏家族便有其中一处。那时分家没有什么标准,于是将大家族炒菜用的一口大锅从高处跌落,锅碎成了291块,每家分一块。聚散依依,散居全国各地的义门陈的后裔们,只要手中有这锅的碎片,只要还记得这些关于家族的典故,就能寻找到自己的根。这便是291家义门陈的来历。据祖父说,在澧县的祠堂里还挂有“义门世家”的牌匾呢。
后来有了网络,我在网上一查,发现来自祖父口口相传的家族历史居然和网上的一模一样,根据这些资料往前追索,发现我们居然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皇帝陈顼的后代。陈顼死后,他的二儿子为躲避即位的后主陈叔宝的追杀,四处逃亡,从唐朝开始便在江州义门聚族而居,这便是义门陈的开端。
祖父摆古似乎是那时过年的固定节目,就如后来的春晚。我一直觉得,春晚对于年的文化传承是一种破坏。每春晚时,团完年,一大家人围坐在火炉旁,听年长者讲传统,听年轻人讲未来,其乐融融,历史得到传播,文化得以传承。
祖父的地位是没有人能撼动的,即使每年几乎都重复着上一年的故事,然而我们却从未感到厌倦。
直到有一年过年,在城里读一中的大哥放假回来买了一些烟花爆竹,于是那年除夕,我再也听不进祖父的典故,心中始终惦记着烟花。好不容易挨到丑时,大家一起出去燃放烟花,场外响起阵阵笑声和欢呼声。也许那些烟花在现在的孩子们看来算不得什么新鲜玩意儿,然而对于我们却是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我站在大门口,还大声吆喝差不多一公里外的同学出来观看,现在想来,那不是分享,是炫耀。爷爷那时还说我声音洪亮,中气足,长大后是个当执事客的料。
这种快乐一直持续到我假期结束,开学后第一课,语文老师要我们写一篇作文《过年趣事》,我把这次燃放烟花的过程记了下来,重点写了一种叫“轰天雷”和一种叫“地老鼠”的,当然也包括我的炫耀。老师对我的这篇文章是推崇备至,在班上当作范文念了又念,读了又读。我始发现,除了过年,写作也可以给我带来无限的乐趣。
那年,我读四年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