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阅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如何壮大村集体经济,是摆在基层党组织面前的重大课题。近年来,湖北鹤峰县以基层服务型党组织建设升级发展为目标,乘精准脱贫东风,擎“三个一批”抓手,使山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破壳而出,空壳村由2013年底的86个减少为7个,下降了91.86%。
“我们非常有信心让北古‘荒’变为北古‘仓’!”说起村里的变化和今后的发展,湖北省鹤峰县燕子镇北古荒村党支部书记唐亮笑得合不拢嘴。北古荒村的变化,是鹤峰县狠抓基层党建,大力发展山区村级集体经济的一个缩影。
发展之难——资源少 基础差 能力弱
“村集体啥都没有,山林、土地都承包给了村民。”说到村集体经济的发展,鹤峰县邬阳乡三园村党支部书记蒲德春直摇头,“村里就是党员群众服务中心几间房,服务大厅、卫生室都还没有,更不要说出租了。”
“想办法没?”笔者问。
“想过,但都只是想法,比如我们想建千亩楠竹,将村民的土地山林流转过来,村里来经营。可后来一想,我们村又偏又远,进出只有一条三米宽的公路,楠竹长大后,怎么让客商进得来,让楠竹出得去呢?”蒲德春倒苦水。
三园村坐落在一个山坳里,周围全是大山,全村140户人家542人,村集体经济一直都没有多大起色。像这样的村,在鹤峰县占40%左右。这些年,三园村想了很多办法,一直没成功,今年正着手准备入股乡里的一家农副产品企业,每年分得一部分红利,保证村集体经济有效运转。
“我们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水、电都通了,唯独差一条路,通往山外的路就是一条索道,村民的进出都很困难,发展村集体经济更不用谈了。”铁炉白族乡渔山村党支部书记饶以明说到村集体经济,显得十分无奈。
“村集体经济发展有些客观制约因素,但办法总比困难多,最主要的还是部分村级党组织能力不强,不会出点子、想路子。”鹤峰县委组织部党建办主任田启发说:“只要让村级党组织活起来、强起来,就一定会想到对策,找到出路。”
发展之策——资产盘活一批 土地流转一批 产业发展一批
村子强不强,要看领头羊。近年来,农村外出务工人数逐年增多,农村在家党员人数减少,各类人才流失严重,现任村党组织书记因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带头致富、带领群众共同致富的技能缺乏,不能很好地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从2012年开始,鹤峰县在村党组织书记中实施了以学历培训、技能培训为主要内容的双培工程,提高村党组织书记的学历层次和技能水平。
双培工程,不仅提升了村党支部书记的知识结构,更重要的是提升了引领致富的能力,开阔了发展村集体经济的路径。鹤峰县委组织部副部长王成协说:“在村支书的带领下,村级党组织逐渐有了活力。他们各显其能,逐渐形成盘活资产一批、土地流转一批、产业发展一批的‘三个一批’发展山区村集体经济格局,打破了山区村集体经济发展瓶颈。”
鹤峰县燕子镇清湖村就通过资产清理出租门面4个、租赁生态林1800多亩,盘活闲置资源,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多元。同时,修建水池、成立管水协会,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4万元,解决了该村281户村民的饮水难题。
“现在我们村用水可方便了,每吨只收5毛钱,水管出了问题,一个电话,管水协会就来帮忙解决,大年三十都随叫随到。”清湖村“庆芳”农家乐的老板张立进乐呵呵地说。
“以前我们挑水要走一、两公里路,一天要挑十几担,一到冰雪天,连可以挑的水都没有。”村民王文振抢着说,“现在,有淋浴可以洗澡,有管水协会免费维修,这多亏了我们村的干部啊!”
目前,鹤峰县像清湖村一样,将村集体闲置或低效率使用的固定资产以及法律规定属于集体所有的林地、茶园等存量资产资源以及旅游资源,通过租赁、承包等方式产生效益,实现集体资产保值增值,增加村集体收入300多万元。
过去,燕子镇北古荒村是出了名的“荒”山村,村民和村集体经济排名一直稳居全县倒数,如今村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而这一切改变都源于土地流转。
“我们村总共流转土地1000多亩,转给湖北鹤燕食品开发有限公司及鸿雨蔬菜专业合作社等4个合作社。”北谷荒村党支部书记唐亮说。
“以前我的荒山不值钱,也没有什么收入,今年,就靠流转出去的400多亩荒田,我一年都有了十几万的收入。”北谷荒村四组村民朱自然乐呵呵地说。
“我们公司与北古荒村签订了协议,租赁了280亩土地,村民种植黄豆,公司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村委会帮忙具体组织实施,除了土地租赁费,在黄豆收割后,还会以每公斤2毛钱的价格给村委会服务费。”湖北鹤燕食品开发有限公司法人王进之拿出合同介绍。
“在稳定土地承包关系和群众自愿的基础上,我们帮助村民流转土地280亩,既让村民提高了收入,我们也每亩赚取服务费150元,再加上我们村级集体流转出去的300多亩荒田,每年增加村集体收入6万多元。”唐亮说,“村民的荷包鼓起来了,还有了村集体收入。”
据统计,鹤峰县现已流转土地面积达2万多亩,涉及3万多农户。
虽说通过盘活资产和土地流转,鹤峰县的绝大多数乡村都已实现了经济强村的目标,但对于一些交通不便,没有资产可以盘活的乡村,则需要对症施治,通过发展产业增强村集体经济造血功能,实现转变。
近日,笔者跟随容美镇板凳台村党支部书记肖伟驱车前往板凳台村,该村位于深山中,山路坡陡弯急,平均坡度都在45°以上。
“说起我们村,山高路远,交通不便,一没企业,二没条件,大家都靠天吃饭,更别提村集体经济了。现在可不一样了,我们的条件一年比一年好。”肖伟介绍。
多年来,由于地处偏僻,板凳台村虽有天然的生态资源,但是没有办法转变为经济来源。“那时候,村里的正常运转和新农村建设完全依赖上级部门的支持,村委会的办公经费不足,很大程度制约了我们村的发展。”肖伟说,“今年年初,我们村的对口帮扶单位恩施州民宗局投资33万多元建成了一个光伏发电站,发电站的收入归我们村集体所有,现已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3500多元,今年预计村集体经济将达到5万元。”
今年以来,鹤峰县已实施完成各类扶持集体经济发展项目57个,到位补助资金5000多万元,村集体自主造血发展集体经济200多万元,成为名副其实有集体收入的村庄。
发展之势——反哺基建 反哺文化 反哺村民
距离燕子镇清湖村不远的董家村,有一条河叫董家河,九进九出,河水蜿蜒曲折、碧绿清澈,河中生长着姿态各异的树木,形成“水在树间流,树在水中生”的独特美景,吸引着无数外来游客来此访幽寻梦。
如此难得的生态资源如何转化为经济优势?“在各级联系领导和帮扶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今年,我们获得了158万元资金,用于新建农产品购销平台、停车场、公共厕所及购置电瓶车和游船,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使集体经济在极短的时间内驶入快车道。”董家村党支部副书记张祖贵告诉笔者。
“将集体经济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并做好配套服务,筑牢脱贫致富的基石,一直是我们努力的方向”。燕子镇组织委员田洪波说。
葛仙米,俗称水木耳,是纯天然绿色食品,但却对生长条件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除走马镇外,其余地区仅有零星出产。走马镇白果村利用这一独特的资源优势,组织村民成立白果村群发葛仙米专业合作社,依托村企共建的模式,由村委会组织协调,提供土地流转服务,由社员出资,让村民在合作社上班,实现了村集体、村民双增收。
村里有了收入,文化建设也随之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乡土文化活动相当活跃,狮子灯、花鼓灯、围鼓、薅草锣鼓等闻名全国,该村的围鼓还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走马镇官仓村也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通过旅游开发,使将军岩人气火爆,增加了村集体经济收入3万多元。该村又通过将村委会前的院坝承包给鹤峰县鑫瑞驾校,由鑫瑞驾校出资10万元,修整硬化院坝,驾校在此处免费开办10年,10年后再收取租费。
“现在,凡是我们村的村民在这儿学习驾照,都可以减免学费300元,近两年已经有300多个村民在驾校考驾照,优惠金额9万多元。这个驾校的3个教练也是我们村的。既让村民减少了学费,也解决了几个村民的就业,村集体经济收入又增加了,的确是一举多赢的好方法。”官仓村党支部书记江锋开心地说。
山区,劣势是山,优势也是山。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村集体经济在山区发展,村级党组织是核心,“三个一批”是基本途径,只要有务实创新的能力,有真抓实干的作风,就一定能走出一片新天地。
鹤峰县走马镇千金村村民正在清洗葛仙米。
图①②③分别为鹤峰县容美镇新庄村六儿庄草莓基地、新庄村美国红提基地、铁炉白族乡铁炉村椪柑基地丰收景象。
本报通讯员 张韬 邹琼慧 刘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