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濡以沫夕阳红 引领村民奔富路

07-21 09:17   太平镇政府   佚名

唐连成,今年72岁,太平镇退休干部,水田包村人,现任该村村支部书记。

唐连成在乡村小学当过教师,在乡镇当过干部。在那年月,工作繁忙,常常顾不上家,家庭中操心费神的事儿全得靠妻子。那时,“半边户”、孩子多、负担重,3个儿子4个女儿,把他们一个个拉扯成人,是一个艰辛的过程。现在大儿子在广东省省纪委工作,二儿子在部队工作,小儿子在广东省新闻出版局工作,几个女儿都已成家,女婿中有教师、有行政干部。这是一个幸福的大家庭,村民们都很羡慕。唐连成深深的知道,能有今天的光景,是党和国家的好政策好制度的结果,同时在这幸福的背后也还有老伴数十年辛勤操劳的点点滴滴。她不仅在家里任劳任怨,对他的工作也给予了莫大的支持。

唐连成56岁那年就退了休,他就想和老伴这儿走走、那儿看看,携手相扶,颐养天年。条件相对好了,唐连成想弥补她这么多年来的默默付出。

但是,唐连成还是未能完全遂了心愿。五年前,水田包村村民行路难、饮水难、挣钱难,村委会也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村民们看到周边村发展迅速,内心焦急不安,希望有人带领大家走出困境。于是,村里的党员代表找到了已经退休十余年的唐连成,要他回村里带着大家谋发展。唐连成那时已经65岁了,患有风湿病,经常手脚肿胀,唐连成担心自己的身体条件难以胜任如此重托,另外,他想和老伴安闲度过晚年的想法会受到影响。老伴劝他:“我们从镇上搬回水田包吧,那儿空气也好,再说我们是从水田包走出来的人,乡亲们看得起,我们就要尽一份力。”望着村民们期待的目光,听着老伴深情的话语,唐连成就答应试试看。

这一试就是五年,在村民的支持下,在妻子的帮助下,这五年里,唐连成身体比原来差了,但建设新农村的信心和激情并未消褪。

要想富,先修路。五年来,唐连成进县城、跑州府,给领导汇报,争取项目,找企业家资助,先后修通了全村村级硬化公路9公里和组级硬化公路2.2公里,新建了一座56米长的大桥,改变了水田包道路不通畅的状况,也结束了村民以一棵横生的柳树为桥的历史。同时还争取资金让全村112户人家喝上了干净的自来水。争取的资金来之不易,每一分钱都要用好,更不能出现“黑良心”的“豆腐渣”过程。在施工过程中,唐连成带着村民代表每天到施工现场监督工程进度和质量,有时风湿病发作了,也坚持去看看。还记得2012年12月17日的那个下午,县委书记杨安文暗访工程施工现场,发现唐连成在凄冷的冬日里还坚守在施工第一线,非常惊讶,说他们村的质量监督工作做得好,工作态度让人敬佩,是全县干部的学习榜样,杨书记的充分肯定,唐连成心里十分温暖,觉得为了村里累一点也值。

在修路过程中,老伴顾全大局,表现出了男人般宽广的胸襟和见识,让唐连成心生钦佩和自豪。在修水田包三组通组公路时,需要占用部分村民的田地。村民们支持修路,但他们家里的田地都不多,修路后会更困难。唐连成提出将自己家的水田0.9亩补给被占地的农户,老伴二话没说,当即同意。

老伴对唐连成生活的照顾,对唐连成工作的支持,让唐连成少了许多后顾之忧,全心全力的扑到了村子的发展上来。家有贤内助,夕阳分外红。

2010年,村委会建设没有场地,唐连成跟老伴商量,让出自家两间房屋地基85平方米,用于修建村级办公场所,她欣然同意。一栋两层220平米的村委会现坐落在小河之畔,流水欢唱,杨柳披拂,村民们闲时都爱在村委会聚聚,扯扯家常,聊聊发展。

2012年,在征收新农保、新农合的时候,唐连成痛风发作,疼痛难忍,行走艰难。老伴帮他分担了征收的任务,她也71岁了,不仅要照顾唐连成,还要东奔西走,穿梭于水田包村的沟谷山洼之间,村民们被她的精神所感动,亲切地称呼她“陈书记”。村民田国明、田国爱搬家到湖南,但是户籍还在水田包村,一时又无法联系到他们,如果不给他们交,万一他们有个病什么的,那不就报销不了么?唐连成和老伴就决定垫付这两家的相关费用。后来,发现有许多常年在外打工的家庭,因为诸多原因也无法及时缴纳那些费用,唐连成都一一垫付。等他们过年回来,能还就还,不能还或者忘了还,唐连成也不讨要。就当做了一点好事儿,心里很坦然。

一个70多岁的老人了,不图名,不图利,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不仅得不偿失,还连累老伴,对此,有些人很不理解。是的,对老伴,唐连成是充满歉疚的。但一想到村民的期盼,老伴相濡以沫的支持,唐连成又决定再坚持几年。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水田包现在路通了,屋好了,群众的腰包还得鼓起来。当前,全县“五破五立”思想大解放活动如火如荼,唐连成要和水田包的村民一起谋划如何“破贫立富”,如何抓产业促发展。唐连成相信,水田包这个大家庭会在全村各户家庭的努力下,涌现更多美丽家庭,共同谱写新农村的华美篇章!(获评2013年鹤峰县“最美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