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时节,走进有着“世界茶谷”美誉的鹤峰县走马镇木耳山茶园,映入眼帘的是连绵的茶海。
今天的木耳山如此美丽迷人,成为闻名遐迩的“木耳山万亩生态茶园”,是全国连片规模最大的生态有机茶叶基地,位居全国“30座最美茶园”之列。但谁能想到,28年前,这里还是一望无际的荆棘、荒无人烟的荒山。是周吉然改变了这里的面貌,是他让木耳山成为茶业发展和易地扶贫搬迁的活教材、活标本。
荒山换新颜
1990年,时任鹤峰县白果民族茶厂厂长的周吉然苦于鲜茶叶供应不足,筹划自建茶叶基地。经反复考察,他最终将基地选址木耳山,随后着手开荒、建园。
1991年,周吉然带领300多名农民工和茶厂职工开垦木耳山。经过一年的艰苦奋战,开垦出6000亩土地,并修通了出山的简易公路;随后又花了近一年建成3500亩茶园、2500亩林木果园。满山新绿给这座荒山增添了勃勃生机。
1996年,茶园进入采摘期,周吉然把目光投向了边远贫困地区人口身上,提议组织贫困户采摘茶叶,由茶厂收购加工。
同年8月,经当地党委、政府同意,周吉然提出了把边远地区贫困户易地搬迁到木耳山茶叶基地的设想,并给每户提供三室一厅80平方米住房的使用权。
在他的努力下,终于将68户困难家庭共338人“移民”到木耳山,让他们成了茶山的主人。
如今,木耳山的“移民”仅茶叶采摘一项年人均收入就超过2万元,实现家家脱贫、户户富裕。
致富一方人
“以前主要靠打零工为生,家里还有老人和孩子要照顾,生活非常吃力。搬迁到木耳山后,分到了二三十亩茶园。”当年只能基本维持生计的刘柏芝如今住上三层楼房,还成了木耳山专业合作社书记。
几年间,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像刘柏芝一样的移民的收益日益增加。目前,木耳山茶园已扩建到10700亩,68户移民户338人年均收入达6万元,真正实现脱贫致富。
“过去我采摘的茶叶,送到收购茶叶的地方,来回要40元车费。除去车费后,茶叶收入所剩无几。”家住鹤峰县铁炉白族乡渔山村的贫困村民邓菊秀,曾为卖茶吃尽了苦头。
2018年,周吉然的鹤峰鑫农茶业有限公司继续深化“公司+合作社、加工厂、基地、大户、电商、就业+农户”的“161+”产业扶贫模式,打造茶叶产业链,在渔山村投资建设一家茶叶加工厂,解决了村民卖茶难问题。
“鑫农公司在我们村里建厂后,因为卖茶叶不需要出村,收入是原来的3倍以上。”邓菊秀感激地说。
“兴业一隅,富民一方”。公司创新实施“161+”产业扶贫模式,再加金融扶贫、科技培训、爱心救助、全域有机、市场拓展等措施,积极参与“千企帮千村”精准扶贫行动,持续发力,助推鹤峰县35个村1458户5313人脱贫增收。
经过28年的拼搏,鹤峰鑫农茶业公司先后被评为“中国茶叶行业综合实力百强企业”“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全国‘万企帮万村’先进民营企业”,年产值达1.8亿多元。木耳山茶叶基地成为全省乃至全国易地搬迁扶贫示范样板基地,周吉然也于2016年被评为“中国好人”。
茶旅融合谱新篇
周吉然用28年的坚持与奉献,实现了企业发展与百姓致富共赢,现在的他依旧在不断尝试、探索,用茶旅融合新思路打造“金山”。
自2015年以来,周吉然带领公司规划建立以木耳山和阳河基地为核心的茶旅生态休闲走廊,将沿途茶叶基地建设成旅游景点,农家改造成民宿,打造成集茶文化、吃住、观光、体验为整体的旅游观光带。通过实施茶旅融合,把村民变服务员、茶园变公园,茶区变景区、茶山变“金山”。
初夏时节,木耳山茶园吸引着游客,湖南、重庆、浙江和白俄罗斯等地的游客络绎不绝。他们赏美景、观表演、品农家美食、体验采茶农事、再带走自己制作的新茶,玩得不亦乐乎。木耳山茶园真正实现了“把游客请进来,把产品卖出去”。
这种吃住在农家的方式,深受游客欢迎。“早上跟着茶农们上山采茶,真正体验到田园生活,是游客休闲的好去处。”湖南常德游客汪江沉浸在环境优美的茶园中。
近年来,茶旅融合理念在鹤峰逐渐成熟,既让旅游业成为新业态,也为茶叶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思路。
周吉然说,下一步将继续走茶旅融合的路子,打造生态有机观光茶园,不断增加移民户新的增收机会。把农产品加工与产业扶贫相结合,把优势产品做优,把特色产品做特,把传统产品做大做强,利用优势产业结合旅游业推动木耳山发展上规模、上档次,实现转型升级、跨越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