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湖北鹤峰培育市场主体发展本土特色农业助农脱贫致富

09-04 10:24  

人间五月芳菲尽,乡村美景入画来。

5月12日,群山叠嶂的湖北省鹤峰县燕子镇大岩村在晨雾中若隐若现,宛如仙境。位于半山腰的该村七组“林家酒坊”已经热闹起来,屋里不时传来幸福的笑声。

“活儿轻松,每天工资100元,早上来,傍晚回家,家门口打工和家务活兼顾。”在白酒灌装车间,45岁的五组贫困户刘永兰跟工友们一起一边操作,一边高兴地说。

酒坊的主人名叫林德新,今年50岁,一家4口,谁也不会想到他是村里的贫困户。

“前些年,就靠5亩瘦地维持全家生计,一年到头没啥其他收入,加之要供两个孩子读书,只觉得家里穷。”林德新谈及以前的生活,有着些许伤感。“又远又偏的穷山沟,谁会没事往这儿跑,就是有事也不愿来。”林德新说,他20岁就开始学煮酒,煮了20多年,即使煮的酒再好,也卖不成钱。

国土面积2.2万亩的大岩村,海拔落差大,平均海拔1300米,距集镇35公里,全村共有279户819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43户420人,贫困发生率为51.3 %,是该县51个重点贫困村之一,由鹤峰县人大常委会联系帮扶。

“不管怎样,我觉得自家还是比外面好,有看不厌的山,喝不腻的水。”林德新自豪地介绍说。大岩村风光秀丽,风景独特,气候宜人,森林资源丰富,山泉有特有的醇香。

因地制宜,因人施策。2016年1月,鹤峰县人大常委会驻村工作队帮助林德新注册成立了“德新家庭农场”,建起占地200余平米的酒厂以及养猪场,采取“家庭农场+基地+贫困户”的方式,创新“酿酒+养猪+猪粪+种植”的生态循环产业发展模式,携手村民抱团脱贫致富。

“没有县人大的真情帮扶,不可能有我的今天。”不到一年就走出贫困的林德新对帮扶工作满是感激。以前住的三间危房改造成300平米的小洋楼,国家补贴资金1.5万元;协调资金5万元搭接三相电入户,保证白酒灌装设备开工投产;白酒商标注册及办理贷款、营业执照等,没让林德新跑一步路,都是帮扶工作队落实到位,就连商标名称“回龍灌”也是帮扶工作队取的。

“2016年收入30多万元,其中,销售白酒2万多斤;2017年收入翻番;2018年预计收入还要多点。”林德新晒出幸福账,今年养猪40头,已生产白酒2万余斤。

酒香不怕巷子深,做出了品牌,产品供不应求。“散装白酒每公斤5元,瓶装筶酒价格成倍。醇香山泉酿出的纯包谷烧得到社会认可,浙江、河南、山东等地客商都是上门求货。”林德新说。

一人富了不算富。林德新带动本村及邻村的55户贫困户脱贫致富,为贫困户免费提供农家肥种植包谷,并且以每公斤高于非贫困户的0.1元价格收购。同时,农场提供就业岗位8个。

咸盈村贫困户廖大进,一家三口,哥哥哑巴,父亲患病。他家距酒厂不到一公里,是厂里的技术工人,每月工资4000元,使父亲治病及全家生活有保障。

跟林德新一样,村民聂景升注册成立了种植养殖家庭农场,依靠森林资源,发展养蜂产业,由最初的100群已发展到240群,年产值30万元,帮扶22户贫困户脱贫致富。

目前该村已培育市场主体11家,其中专业合作社5家,家庭农场6家,主要发展白酒酿造、养殖、中药材及水果种植等本土特色产业,有各类种植、养殖大户、加工作坊32户。实现年产白酒35万斤,出栏牲猪1100头,养殖珍珠鸡、土鸡2000只以上,中蜂600群,发展猕猴桃、金果梨150亩,发展七叶一枝花、贝母等中药材800亩,黄柏、厚朴等林药现存规模2000亩。市场主体带动产业发展年综合产值已超过1500万元,走出了一条“以特富农”之路。

昔日贫困村,今日大变样。“下一步,继续壮大市场经营主体,借助电商平台,让村里特产走出大山,打造业更强村更美民更富的新乡村。”驻村“尖刀班”班长覃道齐对村里未来发展信心满满。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