鹤峰是巴文化发祥地之一,容美土司在这里雄踞八百余年;是红四军的诞生地、湘鄂边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也是一块民族融合的热土。
近年来,鹤峰县委、县政府紧扣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以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为主线,紧密结合鹤峰实际,全县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取得初步成效,呈现出经济快速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社会和谐稳定的生动局面。
文化入心助民乐
“这10多年来的日日夜夜,我们经常为了一个动作反复练习,甚至受伤,为的就是给观众带来一部真正的精品,让大家感受到原汁原味的鹤峰传统文化的魅力。”10月26日晚7时30分,由省民宗委、省演艺集团、鹤峰县政府联合打造,长江人民艺术剧院、鹤峰满堂音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创作演出的原创土家乡村音乐剧《寻访满堂音》在鹤峰隆重上演,演出结束后满堂音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彭文照激动地说。
演出现场,数千名观众目不转睛地盯着舞台,随着剧情的发展而心旌摇曳。满堂音、五句子山歌、傩舞、花鼓灯这些当地的民间艺术逐一呈现,充满着浓浓的乡音和乡韵,让不少观众觉得非常新鲜。当《寻访满堂音》演出结束后,大多数演员流下了激动的泪水。这泪水里不仅饱含着一路走来的辛勤,更饱含着对鹤峰本土文化传承的自觉与自豪。
11月25日,记者慕名前往鹤峰县下坪乡周家院子,见到了退休教师周清栋。周清栋今年63岁,是一名退休乡村教师。说起自己的3个子女,周老师心里充满了自豪,毕业后,其中两位做了老师,一位考上了公务员。
周家院子不光人才辈出,还特别重视孝敬老人。周炳莲今年已经81岁,家人都在外面上班,因为年纪大了,生活不方便,邻居经常过来看望周婆婆,帮她打扫卫生,做做饭。周婆婆说,院子里的人都关心她。
周家院子家风建设,是鹤峰县民族团结进步挖掘出的典型之一。从2013年开始到现在,鹤峰县已经连续举办了四届“鹤峰好人”评选活动,在全县范围内挖掘“好人好事”,凝聚正能量,传递人间真善美。
产业发展引民富
11月25日,鹤峰县五里乡南村,该村是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
2008年,该村村民宋庆礼依托南村得天独厚的山林资源,开始养殖六趾土鸡。在宋庆礼的精心打理下,生意越来越红火,产品供不应求。要不要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很多人劝他乘势而上,宋庆礼却冷静了下来,“养的越多,市场、疫病、环境风险就越大,必须找个两全之策。”宋庆礼说。
与此同时,宋庆礼发现新的商机。鹤峰在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建设,下乡游玩的人越来越多,三产融合发展大有可为。于是,他开始走牧旅融合之路。
“这是我们的游客接待中心,占地260平方米,共建四层。”宋庆礼指着一栋已建到三层的新楼说。接下来,他还将把老宅改造成土(家)苗风格的餐厅,建设种养体验区和农耕文化馆。“再过几年,这里将是集养殖、餐饮、垂钓、农事体验游于一体的综合体。届时,可与旁边的茶马古道、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土司洞景点等形成互补,迎接八方来客。”
11月26日,鹤峰县中营镇大路坪村,记者看见吊脚楼群点缀在山间,村庄犹如神话里的仙境。
该村村民赵远平是当地的大忙人,他在自己的“吊脚楼”里花了近60万元装修,办起了民宿旅游。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给预订房间的客人打扫卫生,准备迎接远道而来的客人。
“很多游客都是慕名而来,并且很多都是组团。”该村村委会主任洪克新说,大路坪村接待条件成熟的农家乐有8家,民宿旅游有近10家,年产生经济效益近500万元。目前,该村的枇杷、核桃、茶叶、油茶、红豆杉苗圃基地已初具规模;上月底,草莓园、羊肚菌基地已完成种苗栽培工作,明年6月份可以见效;西瓜基地将完成土地流转工作。一条依靠绿水青山变金山银山的生态之路渐走渐宽。
据悉,鹤峰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建设中,紧紧围绕鄂西生态旅游圈建设,突出民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优势,大力进行旅游产业开发建设,坚持一乡一业、一村一品产业格局,以资源为依托,大力开发特色产业。
城乡共建亮特色
冬日走进鹤峰县铁炉白族乡细杉村,一栋栋新颖的楼房,充分展现出云南大理白族的古建筑风格,彰显着青瓦、白墙、翘角、彩绘等白族古建筑元素,花草蝴蝶争齐斗艳,跃然墙面,栩栩如生。
据该乡政府干部刘诚介绍,该村抢抓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机遇,积极争取扶贫搬迁、危房改造等项目计划,对全村的民房分片进行了整修和重建。该村大力推进“特色村寨”建设,已整修和重建的房屋达350栋,占全村农户的80%。彰显白族建筑特色,改善村民居住环境,村容村貌焕然一新。
城市发展,规划先行。鹤峰坚持全域规划理念,统筹城乡发展,形成了“一主两副四线七集镇和50个重点中心村”的新型城镇空间格局。重点推进县城绿化、亮化、净化工程建设,带动老城改造和新区开发建设,县城骨架有效拉伸,完成县城总体规划和11个专项规划编制,城区建成面积扩大到18平方公里,城镇化率达到35.07%。园林城市雏形已现,宜居满意度明显提升。
据鹤峰县民宗局干部赵长生介绍,该县把示范创建与脱贫奔小康工作与“616”工程建设、“1+1”对口帮扶工程、新农村建设等结合起来,整合各部门资源,集中财力物力,推进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建设。“十二五”期间,该县共投入1550余万元民族专项资金,整合带动县直部门项目资金1.85亿元,实施对铁炉白族风情寨、燕子镇董家村、中营镇大路坪村等10个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项目建设,取得明显成效。10个村寨目前全部建成,成为该县新农村建设的典型。
据了解,截至目前,全县共完成改造农村危房9062户、特色民居5785户,占农村居住户的40%以上,极大地改善了民族群众居住条件,促进民族团结和谐。其中,铁炉白族乡、中营三家台蒙古族村、走马曲溪白族村均是全省唯一的散居少数民族乡、村,为加快其发展步伐,通过省政府“1+1”对口帮扶工程,落实省直部门结对帮扶铁炉乡,安排县直部门对口帮扶两个散居少数民族村,现在3个民族乡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少数民族群众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散居民族乡村的特色初步彰显。
溇水河畔,八峰山脚,在这个由22.14万各族人民组成的大家庭里,无论是城市乡镇,还是社区村组,各民族和睦相处,浓浓的亲情在这片土地上随处可见,用真情真心奏响的一曲曲进步旋律悠然入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