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日报头条:有机邬阳奋发勃兴

06-09 09:11  

记者 向竹清

什么是有机食品?有机食品是指来自于有机农业生产体系的农副产品。简单地说,就是生产过程中不打农药、不追化肥、不施除草剂。

大山里的鹤峰县邬阳乡,有茶园近2万亩,其中1.1万亩已经实现或正在进行有机转换。因为有机茶,邬阳闯出一条不寻常的路子。

邬阳人以种茶为生,这里每3亩地就有2亩种的是茶叶。

邬阳出好茶。上世纪90年代,邬阳还是区,市场上也没有绿色、有机的概念,区政府为了鼓励农民发展名优茶,拿出4万元专门奖励创名优茶的企业。4万元,在当时大概相当于区政府所有工作人员一年的工资。

发展有机茶,是邬阳人看准后干出来的。

当下,食品安全越来越受关注,“有机”就如一块“金字招牌”,谁都想摘下来。而在乡党委书记汪娟看来,邬阳发展有机茶有自己的优势。云雾山中出好茶,邬阳山高林密,茶在林中、林在茶中,非常适合发展有机茶。而且这里的茶农向来思想开放,有种名优茶的传统。

2013年,乡政府找到乡里两家茶叶龙头企业骑龙茶叶有限公司、金阳特色农产品有限公司,商讨开展有机茶基地创建事宜。没想到,企业也早有发展有机茶的想法。

骑龙茶叶负责人郭国感触颇深。几年前,他到北京马连道农产品市场寻找商机,看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同样是大米,贴了有机标识的卖100多块钱一斤,还拿不到现货;普通优质大米只卖20多块钱一斤,随到随拿。

政府搭台、企业登台,邬阳有机茶这出大戏就这样唱起来了。

发展有机茶难不难?难!大大小小几十项指标,每一项都是硬门槛。

落实到生产环节,至少要做到:3年内没有用过农药、化肥;种子或种苗未经基因改造;生产基地无水土流失及其他环境问题;作物在收获、清洁、干燥、贮存和运输过程中未受化学物质污染;从常规种植向有机种植转换,需两年以上转换期……

这些道理,企业懂,干部懂,老百姓不一定懂。不施化肥农药,意味着转换期内茶叶要减产30%,还需要投入更多劳力。一次,一位茶农提着一袋子发黄的茶叶摔在金阳特色农产品有限公司负责人朱永翠面前,大吼道:“看!这就是你搞的好事!这就是有机茶!”

开弓没有回头箭,再难也要往前冲!起步难、监管难、基础设施配套难……哪一个难题都必须花精力解决。

首先,得让茶农了解有机、认同有机。两家企业办试点、建基地,组织人员到田间地头、开屋场会。邬阳村是最早发展有机茶的村之一,村委会小黑板上,记下了企业进村开会的次数,不多不少,刚好13个“正”字。

为抵消减产减收影响,企业与基地农户签订流转协议,按每亩租费200元的标准对基地进行有偿租赁。同时,签订有机茶鲜叶收购合同,对转换到期的有机茶按高于普通茶叶市场价的标准进行收购。邬阳茶园分布较为分散,日常监管是个难题。骑龙茶叶与中南民族大学合作,投资150余万元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一边是市场无形之手推动,一边是政府有形之手服务。今年2月,朱永翠新建有机茶标准化加工车间,被一个土地手续卡了“脖子”。她找到乡长刘迪成。刘迪成跑县城、上州城、进省城,前前后后两个星期,终于帮企业拿到了相关批复手续。有群众给乡政府打电话,反映公路部门在管护道路时打了除草剂,乡政府立即向公路部门发去协调函。

就这样,凭着解决一个又一个难题,“别人没办成的事,邬阳办成了。”目前,全乡已经有3000多亩茶园通过有机认证。

小园村的蔡宏召去年刚脱贫,今年就成了小老板。

因病因学致贫的蔡宏召,近年来发展茶园20亩,今年10亩有机转换成功,他为此准备了两个账本:一个是卖茶收入账,另一个是雇工支出账。第一个账本清楚记载了卖茶的流水:2月开园以来,他已卖出近5万元的茶叶鲜叶,其中至少有10天卖到了2000元以上,最高的一天卖到5232元。另一个账本的记录同样让人吃惊:在采摘高峰期,他一天雇工9人,支出1200多元。

蔡宏召还有第三本账:按照他与企业签订的协议,算下来全年毛收入11万元,减去雇工支出2万多元,净收入8万多元。

从去年的净收入3万多元到今年的8万多元,茶还是那几亩茶,只是因为有机,现在能养活更多人了。

那么,有机茶的价格到底比普通茶高多少?郭国介绍,以春茶为例,同样是一芽一叶,有机茶鲜叶每公斤160元,普通茶只有80元。但还不能这样简单类比。“一茶涩,二茶苦,三茶好喝无人摘。”这是当地的俗语,指的是春茶价格最高,茶农采摘的积极性高,越往后,茶叶价格下降,茶农采摘的积极性也随之递减。“有机茶不一样,只要达到相应规格,春、夏、秋三季的价格都比较稳定。”

有机转换带来的收入变化,人们看在眼里,越来越多的人找到政府、企业,主动申请有机转换。

邬阳村六组退休干部印明章争当小组长,就为一件事:把组里的有机茶园建起来。

印明章从县国税局退休后,去年回乡颐养天年。今年发生的两件事刺痛了他的心。一件事是同族的印泽发,家里5亩茶园,一块在六组、一块在五组,五组的茶因为有机转换了,比六组的茶价格高出一倍。第二件事更气人了,前几天,他和老伴儿到自家茶园摘茶,一天到头才挣27块钱。

“失了误,上了当,错过3年好机会。”印明章坐不住了,他把组里几个退休干部吆喝一起,主动找企业签有机转换协议。为了发动乡亲建有机茶基地,他又主动请缨当小组长,“带领大家抱团发展”。

有机茶价格坚挺,来自市场供需对产业链的层层传导。

今年来,邬阳有机茶一上市便供不应求,其中名优茶销售均价维持在每公斤1600元以上。安徽一家做外贸的茶企,一开口就要20多吨,这几天每天派人蹲守收购。“以前卖茶是经销商卖了再回款。现在,不讲价、不赊账!”郭国底气十足。

借力产业转型,茶企生产经营方式悄然转变。骑龙茶叶一口气裁掉了12名驻外营销员,转而聘用两名电商工作人员,大力发展电商业务,产品价格上去了,企业经营成本下来了。金阳公司于2016年建立了电子商务平台和O2O电商体验馆,自运行以来,线上销售额占公司销售总额的30%以上。

有机,潜移默化影响着邬阳人的观念。

黄宏召的茶园认定有机的本来有10亩,但其中1亩他硬是没敢按有机茶卖,就因为邻近茶园的包谷地里施了化肥,“怕检测出问题,砸了‘有机’这块招牌”。

在石龙寨村一组,胡吉凤的7亩茶今年有机转换到期了,可却没有按有机茶的价格收。她不服气,找企业讨“说法”。一问才知道,一户邻居打了除草剂,不符合收购协议。胡吉凤无话可说,主动认罚。

去年以来,邬阳各个村(社区)纷纷成立全域有机农业创建协会。乡村能人进协会,不仅推动了有机创建,也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有机,让大山深处的邬阳处处生金。在斑竹村,一家外地农业企业今年在这里发展了260亩有机辣椒,看重的就是这里良好的自然生态和有机种植环境。还有一家本地食品公司,在高峰村发展有机黄籽包谷,连包谷叶子都卖到了5元一公斤。

以有机茶转换为切入点和突破口,引导扶持农民按照有机标准,种植二黄玉米、土豆,养殖土鸡、山羊、生猪和中蜂……汪娟对实现全域有机信心满满。

—— 短评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益探索

农民增收、产业增效,这是邬阳全域有机创建带来的直接成效,也生动回答了当前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几个命题。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改什么?改变传统的生产方式,围绕市场需求优化资源配置,扩大农产品有效供给。邬阳有机创建,就是看到了健康消费、绿色消费成为主流的市场环境下,消费者对有机农产品的高度认可,也充分考虑了自身适合发展有机产品的环境优势。

怎么改革?关键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邬阳在有机创建中,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力、农民主体”原则,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在强化政策引导、加强服务支持、创造良好环境基础上,依靠市场手段动员要素、优化配置,通过市场力量调整结构、提升效率,充分发挥了政府和市场“两只手”的作用。

改革目的是什么?促进农民增收是核心。邬阳茶农实现了收入倍增,这是最直观的变化。同时,通过有机创建,推动了企业等市场主体生产经营方式转变,更多的农民有活干、有钱赚,农业综合效益大幅提升。

邬阳全域有机创建,不失为我州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有益探索。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