砥砺民族精神!解码习近平的文化传承之道

05-29 09:15   央视网  

“一定要让航天员在太空吃上粽子,过一个有特殊意义的端午节。”2013年6月24日,习近平来到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向神舟十号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送去节日问候。划龙舟、悼屈原,吃粽子、饮雄黄,浴兰汤、插艾条,正是这些专属的文化符号,构成了端午节的“特殊意义”。在端午节里重温历史传统,唤醒文化记忆,正是今天我们过端午节的意涵所在。

“不忘历史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习近平总书记向世人发出的传承和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大国强音,引起中华儿女的强烈共鸣。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于国家民族而言,传统文化中有生生不息的深厚文化软实力。对我们个体来说,传统文化内含于我们的血脉基因中,是我们文化认同、文化自信的丰富宝库。

传统文化蕴藏深沉人文精神追求

“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鼓励广大青年要矢志艰苦奋斗;“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歌颂民族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如履薄冰,如临深渊”,告诫广大党员领导干部,时刻保存一份敬畏心……

习近平常有引经据典之语,形成了“习式妙语”的独特魅力,这源自他对传统文化精神意涵的精准把握。正像他所说的:“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学习和掌握其中的各种思想精华,对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很有益处。”

国际舞台上,习近平对传统文化典故的运用,让国际社会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孟夏之日,万物并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寓意一带一路美好未来;“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号召G20二十国集团勇做世界经济的弄潮儿,充满感染力;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上,“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阐释文明的多元化......

吸吮着中华民族漫长奋斗积累的文化养分,我们愈发知晓了家国天下的情怀,懂得了修身正己的要义,涵养着美美与共的美德。即便跨越千年,传统文化中的精神追求依然情理相通、意境隽永。

传统文化中饱含治国理政思想源泉

习近平深刻指出,“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以史为鉴,向古人借智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习近平治国理念产生着深刻影响。

搞扶贫,习近平反复提及“闻其饥寒为之哀,见其劳苦为之悲”,人民的疾苦冷暖一直牵挂在他心中;反腐败,习近平大量引述传统文化中名言警句:“刮骨疗毒,壮士断腕”、“克勤于邦,克俭于家”、“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他引用韩非子“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强调依法治国的重要性;全面从严治党,习近平曾说“党要管党,首先是管好干部;从严治党,关键是从严治吏。”这也正契合了我国古代治国先治吏,为政以德、正己修身,居安思危等治国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国家治理体系,从把握时代发展中昭示未来、阐述思想。诚如他所言,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

传统文化为世界贡献和合智慧

“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期间,习近平深情描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给世界的贡献:“古丝绸之路绵亘万里,延续千年,积淀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核心的丝路精神。这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

“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面对当今世界发展难题给出了中国答案。这也正是“和而不同”的中国传统智慧在现代外交的运用,体现了中国与各国合作共赢的理念,提交出一份思考人类未来的“中国方略”。“要推动中华文明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激活其生命力,让中华文明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传承和发扬好传统文化,中国必将为人类发展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以这句屈原的名句,告诫全党同志一定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正是以“上下而求索”的执着,创造性地传承和运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托举起砥砺奋进的时代中国。我们弘扬传统文化,打造最持久、最深沉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一定可以在实现中国梦的历史接力中,写下我们这一代人的绚丽篇章。(文/王梦华)

编辑:杨沫

相关阅读